全国咨询热线

15339223975

殡和葬是一回事吗?坟和墓有啥区别?

发布时间:2023-04-05浏览次数:529

殡葬行为是人类最具历史、最具人性本质和民族特性的一种文化现象,它反映了人类对生命本性的认知。中国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以后,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完整的殡葬文化和习俗。人死后,亲人们会进行殡葬活动,会为其建立坟墓,那么,“殡”和“葬”是一回事吗?“坟”和“墓”有区别吗?

我国的殡葬文化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的上古时期,远古先民们认为世间万物都不是恒定不变的,必须经历一个由阳转阴,由强到弱、由生到死的一个转化过程。人的生命就在这个阴阳转化,生死分离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和永恒。

殡葬的“殡”指的就是逝者入棺以后,停柩待葬的意思,古人认为,人的肉体和灵魂是分离的,人死后灵魂就离开了肉体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曰:

周人殡于西阶之上,则犹宾之也。

意思是西周时期的人死后棺材被放在西边石阶上,人们不再把棺材中的逝者当作亲人看待,而是把他当作宾客一样对待。棺材停放在西边是因为太阳从西方落下,一个人死亡就好像从西边落下的太阳,意味着逝者阳气衰竭,阴气上升,这体现了古人对阴阳和生死关系的理解。

葬”字在甲骨文中的意思是把尸体掩埋隐藏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中说:

葬也者,藏也;藏也者,欲人之弗得见也。

东汉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为:

葬,藏也。从死,在茻中。一其中,所以荐之。

“葬”体现了古人对逝者遗体的处理方式——深埋于土。古人认为生命起源于天地,人死后灵魂升天,肉身回归土地,因为遗体不能被人看见,所以要用土把他深埋起来。另外,逝者的遗体会让亲人悲痛万分而不忍目睹,将其深埋也是表达对逝者的敬意。

我国古代对死者殡葬形式和等级有严格的规定。《礼记·月令》中说:

饬丧纪,辨衣裳,审棺樽之薄厚,茔丘垄之大小、高卑厚薄之度、贵贱之等级。

《礼记·王制》曰:

天子七日而殡,七月而葬;诸侯五日而殡,五月而葬;大夫、士、庶人三日而殡,三月而葬。

春秋战国以前,“坟”和“墓”是有严格区别的,即地上封土为坟,地下为墓。

“坟”原意是指隆起的土堆,后来主要是指墓地的外形。上古时期,人类还处于原始阶段,由于生活条件艰苦,族群关系松散,文化观念也处于萌芽阶段,人们对逝去亲人的处理比较草率,《周易·系辞下》中记载:

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,葬之中野,不封不树。

就是简单地用草革或者植物掩盖埋入土中,不封土作坟,也不做标识。

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,人类开始有了族群和宗族,因此也意识到对死去亲人的安葬与生者的关系,于是开始有了墓地的观念,最早的墓就是山顶洞人那样的居室葬,上室是活人的居所,下室是死者的墓地,这样可以起到保护先人、保佑后人的作用。

在春秋以前,墓是指安放尸体的地方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曰:

孔子既得合葬于防,曰:‘吾闻之:“古也墓而不坟。”今丘也,东西南北之人也,不可以弗识也。'

为了使后人能够祭祀自己的先人,就必须给逝者的坟加以标识,从此,墓不仅仅有隐藏安置遗体的作用,又有了祭祀的功能,成为一个让亲人祭祀和祈福的场所。

战国以后,“坟”和“墓”合并在一起,统称为“坟墓”,从此开启了墓祭的历史,为孝的思想理念的传播提供了平台。封建社会等级森严,坟墓的叫法也有明确规定,普通百姓的墓叫“坟”,王公贵族的墓叫“墓”,皇帝的墓叫“陵”,圣人的墓叫“林”,并且历朝历代的律法中都对各等级墓地的形制、名称、占地大小、建筑规格、棺樽要求、树种以及丧礼形式等方面有详细的规定,比如《春秋·含文·嘉亡》说:

天子坟高三仞,树以松;诸侯半之,树以柏;大夫八尺,树以栾;士四尺,树以槐;庶人无坟,树以杨柳。

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些规定,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。

我国的殡葬文化博大精深,思想内涵丰富,独具特色,它是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。它通过血缘实现世袭传承,每一个活着的人都生活在先人的影响中,在先人的指引中获得前行的动力。


标签:
15339223975